今天我想從兩個角度來展開,讓西方社會能更好的了解中國的國際發(fā)展政策:一是在國際發(fā)展領域,西方社會對中國比較優(yōu)勢的3個常見誤解;二是關于中國國際發(fā)展政策,西方社會中最常見的三種批評。
首先是在國際發(fā)展領域,西方社會對中國比較優(yōu)勢的3個常見誤解。一是覺得中國太有錢了,二是中國技術不行,三是政府力量太強。所以中國在國際發(fā)展領域取得的成就,是靠錢、靠政府強推,而不是由于中國的技術有優(yōu)勢。這些觀點存在一些誤解:
第一,高估中國的資金實力。2015年4月28日,日本的安倍首相訪問美國,事后美日首腦有個新聞發(fā)布會。在會上奧巴馬總統(tǒng)提到,中國真是有錢了(China has got a lot of money)。這也是外界很多人對中國的印象,中國政府的外匯儲備一度高達4萬億美元,現在雖然降到3萬億,也仍然是全世界最高的。日本第二多,也不到中國的二分之一。中國大概擁有全世界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外匯儲備。
但是,我們看一個國家到底有沒有錢、到底能夠動用多少海外資源,應該看這個國家的海外總資產,這是一個更完整的口徑。外匯儲備,只是一國海外資產當中,政府所擁有的部分。那中國的海外資產總額有多少呢,6萬億美元,似乎很多。不過,法國是7萬億美元,日本是8萬億美元,德國將近9萬億美元,英國將近14萬億美元,而美國則是24萬億美元。可見,中國的海外資產當中,官方儲備所占比例高,但是實際上中國能夠動用的全口徑海外資源,遠不及美英等國,和美國不是一個數量級。
但是這種結構性的特點(外儲占海外資產比例高),決定了中國在國際發(fā)展領域,主要是政府發(fā)揮作用,并且資金會比較集中于某些地區(qū)、某些國家、某些項目上,從而也比較容易受招致國際社會的關注、甚至批評。而西方國家不同,除了政府之外,一些非政府組織(NGO)、企業(yè)也有大量的海外存在,而其活動往往是比較分散的,相對而言不容易引起那么大的關注。所以這是第一個誤解,實際上中國并不是很有錢。
第二個誤解,外國觀察者高估了中國政府在國際發(fā)展領域的作用,認為中國在該領域的影響力迅速提升,主要是因為國家能力的使用,甚至有一些陰謀論的觀點。而實際上,中國相關部門之間,包括國際發(fā)展政策涉及的多個部門之間,一直在協(xié)調、合作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。例如,在中國對外援助、國際發(fā)展政策領域,商務部、外交部、財政部、包括發(fā)改委,這些部門之間的協(xié)調就存在一定的問題,使得這方面的政策效果也面臨著一些困擾。在這方面也不少的討論的研究。此外,關于從陰謀論角度猜測中國政策的想法,在后面第二部分我還會進一步正面回答。
第三個誤解是,西方觀察者認為中國在技術方面不行,沒有比較優(yōu)勢,所以中國近年來影響力提升,主要還是靠前面提到的砸錢、政府力推。對于這種誤解,首先得承認,中國在很多領域,還仍然沒有達到全世界的技術前沿水平。但是中國的技術創(chuàng)新和發(fā)達國家不同,中國的技術創(chuàng)新,更多是包容性的創(chuàng)新(inclusive innovation)。這種創(chuàng)新的特點是,技術水平、甚至產品質量未必達到世界的領先水平,但這種技術是低收入國家用得起的(affordable)的技術。這種技術是在質量和價格之間做出了某種權衡 、折衷(tradeoff)。這是一種好的權衡,現有的技術因此有可能惠及更多發(fā)展中國家和低收入群體。有很多中國企業(yè),在這方面都做得很好。這種性價比高,具有普惠性的創(chuàng)新,是中國在國際發(fā)展領域影響力迅速提升的重要原因,這已經成為中國比較優(yōu)勢。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而言,中國靠的是技術優(yōu)勢。
下面再談一談,關于中國國際發(fā)展政策,西方社會中最常見的三種批評。
首先,在國際發(fā)展領域,中國能為世界提供什么(what)?一些批評人士認為,中國能提供的僅僅是錢。甚至有一位歐洲人對我的朋友講,我喜歡的是”中國錢”,而不是”中國人”。我同時嚴重懷疑,他所說的“中國錢”應該是中國的美元,而不是中國的人民幣。他說的也不無道理?,F在,中國的國家開發(fā)銀行總資產已經達到14萬億人民幣,超過2萬億美元,是世界銀行資產的3倍,是全世界最大的國別開發(fā)性金融機構。但是我們也知道,世界銀行是知識的銀行、是智慧的銀行,不但為發(fā)展中國家提供發(fā)展資金,而且還提供知識、經驗,以及發(fā)展的理念和模式。
那么反過來看一看,除了錢,中國還能為世界提供什么?現在一些發(fā)展中國家的建設當中,已經開始具有很多帶有中國特色的因素,工業(yè)園區(qū)、五年規(guī)劃、招商引資、甚至是土地財政。但是,關于是否存在“中國模式”、是否存在“北京共識”,這些問題在中國國內也有很多的爭議。我們正在回顧、反思、爭論,隨著這些問題思考得越來越清楚,中國在國際發(fā)展領域也將輸出更多的經驗、更清晰的理念。中國的國家開發(fā)銀行,也成立了研究院,并且也正在打造知識的銀行和智慧的銀行。中國在國際發(fā)展領域,將會提供更多資金以外的支持。
其次,在國際發(fā)展領域,中國怎么提供這些錢(how)?這就涉及到了標準和規(guī)則的問題。比如,人權、政府的良治、透明度、反腐敗、環(huán)境保護,這些都是西方國家在國際發(fā)展領域推行的一些規(guī)則和標準。在這方面,中國經常受到一些指責。不過我們看到,中國和西方國家的分歧正在明顯縮小。
在亞投行的發(fā)起成立過程中,中國真誠地邀請西方國家參加,包括邀請美國、日本參加。中國參與籌備的過程中,亞投行的環(huán)評專家、法律問題專家也都是從美國或者世界銀行請來的。在氣候變化、碳排放問題上,中國的態(tài)度也非常積極,去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已經批準中國加入巴黎氣候協(xié)定。中國在這方面的態(tài)度,甚至比現在的美國還要更為積極。
最后,中國為什么提供這些錢(why)?這是動機的問題。在中國,不乏一些從陰謀論角度來解讀美國政策的人。反過來,在美國和西方社會也有人這樣來看中國。一方面,這是西方觀察者高估了中國政府的國家能力,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心理焦慮。
舉個例子,過去10年不到的時間里,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和20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,簽署了金額超過3萬億人民幣的雙邊本幣互換協(xié)議。有的西方學者就猜測,中國和這些國家簽署協(xié)議,是不是出于國際關系、地緣政治的目的?是不是為了擴大人民幣的影響,實現一些政治目的?于是就有外國學者,借用了國際貿易當中常用的引力模型,對中國人民銀行是否簽署互換協(xié)議、以及簽署互換協(xié)議的金額進行了分析。結果他們發(fā)現:簽署國家的經濟體量、和中國的空間距離、和中國的貿易關系,這些解釋變量都是顯著的。而非經濟因素的變量并不顯著。因此,這項研究說明中國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(xié)議,完全是以市場為導向的行為,并不存在陰謀論所期待的結果。
我就介紹這些,希望這些解釋有助于西方學者理解中國的國際發(fā)展政策。
(作者徐奇淵系CF40·青年論壇會員、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博士。本文系作者為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提供的交流文章,編者有刪節(jié)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CF40及其所在機構立場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