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线午夜视频,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俺去了,欧美人群三人交视频,狠狠干男人的天堂,欧美成人午夜不卡在线视频

請輸入關鍵字
EN
首頁
論壇
動態(tài)
招聘
信息
共同富裕要實現人的共同發(fā)展,縮小群體性消費差距是重中之重
時間:2021-08-25 作者:劉尚希
  8月17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提出,在高質量發(fā)展中促進共同富裕,構建初次分配、再分配、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,形成中間大、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。

  如何全面理解共同富裕?怎么答好促進共同富裕這道難題?近日,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(CF40)成員、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就此問題接受澎湃新聞專訪。

  “歷史告訴我們,均貧富并不能實現所有人的共同發(fā)展,甚至可能使發(fā)展陷入停滯不前的境地?!眲⑸邢1硎荆獙崿F共同富裕就是要實現人的共同發(fā)展,人的能力的共同提高。

  他強調,共同富裕首先要富裕起來,雖然中國的經濟成就令世界矚目,但是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(fā)展中國家,人均GDP才剛超過1萬美元。而美國、日本、德國、英國、法國、意大利、加拿大等發(fā)達國家,人均GDP都在中國的3倍以上,美國人均GDP更是達到了6萬美元。

  劉尚希提醒,如果共同富裕主要通過稅收去實現,那就是將財富進行再分配;若過于倚重再分配,則很可能導致稅負加重,發(fā)展的動力就會變弱。

共同富裕的充分條件是要保障所有的人獲得基本能力

  Q:應該如何理解共同富裕的內涵?共同富裕和“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,先富帶動后富”有何關系?

  劉尚希:中央財經委會議強調,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,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。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也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衡量,一個是收入,另一個是財富。從現實生活來看,還有一個能夠體現共同富裕的維度是消費的差距,這一維度可反映出共同富裕的水平和貧富的差距。

  有人跳過消費這個環(huán)節(jié),直接從收入和財富來談共同富裕的問題,這是從分配結果上來討論共同富裕,但是實現共同富裕,從動態(tài)循環(huán)的角度來看,需要找到分配的起點在哪里。


  消費是人的生產再生產過程,是人的發(fā)展過程,是人力資本積累的過程,是人的能力提升的過程,是為經濟提供目的和創(chuàng)造條件的過程。消費包括私人消費和公共消費,二者應當合力滿足每一個人的基本消費,以此保障每一個人獲得基本能力,促進起點和機會的公平。

  如果僅僅是從結果上把收入分配差距縮小,甚至把財富的差距也縮小,但能力的差距沒有縮小的話,進入下一個經濟循環(huán)的時候,這種差距又會再現出來。因此能力的改變與提高是最重要的。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,要實現共同富裕就是要實現人的共同發(fā)展,人的能力的共同提高;若僅僅在物質層面做文章,得到的只會是短期效應,長期看,貧富差距反而會不斷擴大。歷史告訴我們,均貧富并不能實現所有人的共同發(fā)展,甚至可能使發(fā)展陷入停滯不前的境地。

  共同富裕的充分必要條件是社會要保障所有的人獲得基本能力。收入不能替代能力,收入差距縮小了也不等于能力差距就縮小了。能力來自于社會消費過程。消費的可獲得性涉及到收入,但消費的可及性與收入無關,如教育、健康等消費,不是有錢就能解決的問題。因此,群體性消費差距的縮小才應當是重中之重,如從戶籍來看,占到人口55%的農民群體的消費水平明顯偏低,在公共服務消費方面更是突出。

  如何通過公共消費來彌補私人消費在可獲得性、可及性方面的短板,促進私人消費,并與私人消費形成合力,以及如何既擴大短期的內需,又提升人的能力,改變社會預期,至關重要。鑒于消費事關人力資本的形成和人的發(fā)展,這方面的支出越來越被當做“人力投資”看待,甚至比物質投資更重要,而不是按照傳統(tǒng)理論,消費被當做物質財富的消耗而盡量節(jié)儉。

  Q:此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、印度經濟學家阿瑪蒂亞·森提出過,印度沒有實現像中國這么高速的發(fā)展,沒有取得像中國一樣的發(fā)展成果,就是因為在“人的發(fā)展”上中國做得要比印度好很多,諸如國民的教育(識字率)和健康等。您所指的“人的發(fā)展”是不是就指的是基本的營養(yǎng)、教育、醫(yī)療、住房等方面?

  劉尚希:對,教育、醫(yī)療這些都是圍繞“人”來做文章,為了人的發(fā)展,為了人的能力的提升,而不是說為了享受。當然追求“美好生活”是一方面,但是必須以所有人的能力的提升為目標,這就是一個發(fā)展的概念。

  若是都從“物”的角度去思考就想歪了,有的人一提到共同富裕想到的就是平均主義。理解共同富裕的概念,當然離不開物質生活條件,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從人的方面去考慮。

  其實,“共同富?!边@個概念本身就包含了公平與效率,“共同”是指公平,大家都有份;“富裕”就是指經濟效率,沒有效率,就無富??裳?。能把二者融合在一起的,就是人的能力。只具備從事簡單勞動的能力,那只能是低效率、低收入;若是具備創(chuàng)造性勞動的能力,如創(chuàng)造發(fā)明的能力,那自然就會帶來高效率、高收入。若社會成員能力普遍提升,消除了群體性的能力鴻溝,人人有向上流動的機會,社會的公平與效率也就自然融合了,所謂公平與效率的鐘擺現象或蹺蹺板效應也就不存在了,至少是大大弱化。能力代表著自由,能力的缺失是自由的缺失。

 ?。ň幷咦ⅲ喊數賮啞ど瓕Πl(fā)展經濟學的貢獻建立在能力概念上:每個社會都應致力于衡量其公民的具體能力。社會發(fā)展應反映在它對推進人民享有自由所做的努力,而非僅反映在推進經濟活動上。)

共同富裕首先要富裕起來

  Q:稅收政策調整會不會成為共同富裕目標實現的主要手段?

  劉尚希:從初次分配、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整體來看,稅收不是主要的。如果說共同富裕是主要通過稅收去實現,過于倚重稅收來進行收入、財富的再分配,這樣的話很可能導致稅負加重,發(fā)展的動力就會變弱。數據上看,短期差距縮小了,但治標不治本。國外的歷史經驗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。如果這樣做,可能社會上都會期待著通過稅收的辦法把高的拉下來,把低的補上去,那么,對政府的依賴性可能就會大大的增強,人人努力、人人共享的局面將難以形成。如果一個社會對政府的這種依賴過多,甚至在共同富裕的實現過程中,主要靠政府的短期調節(jié),發(fā)展的可持續(xù)性就會面臨更大風險,發(fā)展的內生動力就會不足。

  社會的再分配預期需要淡化,人人參與、人人努力、人人共享的初次分配預期需要強化,政府要在這方面去創(chuàng)造條件。稅收的作用并不在于限高,而是在于通過稅收來籌集收入,擴大提供公共服務消費的能力,解決低保救濟、教育和醫(yī)療等涉及到民生和人的能力提升的問題。當前面臨的問題是,要擴大稅基,公平征稅,嚴格征管。按照量能負擔原則,高收入多繳稅、低收入少繳稅,只能滿足基本生活的不繳稅。

  要促進人的能力的共同提升,也就是人力資本的積累,那么,就需要提供優(yōu)質的均等的公共服務。財政的著力點,應該要放在促進人的發(fā)展上,而不僅僅是放在收入側,通過稅收去調節(jié)收入和財產的差距。當然,稅收的作用不能否定,當前仍有發(fā)揮調節(jié)作用的空間,但不能當做重點,不能把稅收作用估計過高。

  我們的人均GDP畢竟才1萬美元,與發(fā)達國家差距還較大。應該始終不要忘記,我們還是一個人口多的發(fā)展中國家,而且現在發(fā)展的速度已經有所下降。我們在追求高質量發(fā)展,也不等于說不要速度,沒有一定的速度我們就停在這兒了。從國際競爭來看,中國與美國等發(fā)達國家之間的相對發(fā)展速度仍是十分重要的。

  共同富裕首先要富裕起來,不然的話就是共同受窮了。雖然現在的日子比過去要好得多,但我國的發(fā)展正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,不進則退,日子往回退在國際上有先例。因此,還是要從怎么做大蛋糕這方面去做文章,怎么能把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結合起來,不能對立起來看問題。我覺得結合點就在能力上,在人的發(fā)展上。從人本邏輯來看,效率與公平本來就不是對立的。把二者對立起來,是我們觀察問題的參照系選錯了。

應該對城鄉(xiāng)二元分治等基礎性制度進行改革

  Q:有的學者提出,建設福利國家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一個重要內容。

  劉尚希:“福利國家”這個概念是有歷史背景和特定內涵的,作為我國的愿景不一定合適。我們還是一個發(fā)展中國家,還是要強調能力的普遍提升。現代化最終是為了人的發(fā)展,人的發(fā)展核心體現在人的各項能力上,最終體現在人的解放和自由上。

  如果說我們強調福利,不強調人的能力的提升,不強調人的發(fā)展,可能就會先落入到一個福利陷阱中去。這是很危險的。因為福利不一定能轉化成能力,不等于說,福利國家就等同于是一個每個人都能有機會發(fā)展的國家,那是兩碼事。

  人的能力的發(fā)展需要有向上流動的機會,換言之,向上流動的機會與人的能力是相關聯的。否則,能力的貧窮若在家庭里代際傳遞下去,這個家庭就沒有翻身的機會了。即便有福利,對這樣的家庭來說又有何意義?一代又一代吃低保,哪怕是吃得很好,也未必是一個家庭的愿景。

  Q:您如何考量共同富裕與中國城鄉(xiāng)差距的關系?

  劉尚希:這里根本的問題是我們的城鄉(xiāng)二元分治結構導致的,城鄉(xiāng)之間的社會基本權利不平等,基本公共服務不均等。應當讓人口、家庭能自由流動,要讓農民市民化,讓農民進城落戶,享受同城待遇。目前農民作為勞動力進城打工不難,但變?yōu)槭忻裼泻芏嗾系K,全家落戶很難,社會身份不是市民,在住房醫(yī)療社保等方面,他還是農民,不能享受同城待遇,這就意味著他跟生活在同一個城市里的市民存在機會上的不平等。

  基本的公共服務對人的能力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。比如說農民工子弟在城市里很難接受到良好的教育,長大后能力跟城市里的孩子相比,差距很難縮小。這樣的問題是體制和機制造成的。這種群體性的能力鴻溝也正是需要我們去改革的。在這次中央財經委會議上就講到了,要給更多人創(chuàng)造致富的機會,要為所有人的發(fā)展提供良好的環(huán)境。

  我們的政策目標應該著力于縮小能力的差距,國民基本能力普遍提升,起點公平、機會公平也就有了基礎。因此,完善公共政策體系的同時,需要在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上全面推進改革,比如城鄉(xiāng)二元分治這樣妨礙國民能力共同提升的制度。


作者劉尚希系CF40成員、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。
未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