積極財政政策提質增效需要四個條件
時間:2024-03-13
作者:劉尚希
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,“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、提質增效”。提質增效需要四個條件:一是調整國家宏觀調控模式,二是優(yōu)化央地債務結構,三是避開負債率和債務率的順周期效應,四是強化地方資產負債表管理。
在調整國家宏觀調控模式方面,應該以宏觀治理為基礎,由中央統(tǒng)一調控發(fā)力,并回歸調控的宏觀性,轉向風險預期管理,提升宏觀調控政策效能,降低地方財政風險。宏觀調控政策應更加注重對市場的調控,通過市場引導企業(yè)。
因此,應深化宏觀調控的空間屬性認識,針對經濟、社會、生態(tài)等方面的投資,應做與人口空間布局變化趨勢相匹配的評估,調整經濟社會主體空間形態(tài)變化中的基本空間單元,與新發(fā)展階段區(qū)域一體化趨勢相適應,避免國家發(fā)展職能在空間形態(tài)上的碎片化、原子化。同時,打破地理均衡發(fā)展思維,不要用同質性政策解決不同區(qū)域的非同質性問題,減少公共資源的空間錯配。
在優(yōu)化央地債務結構方面,逐步提高中央債務規(guī)模占比、降低地方債務規(guī)模占比,擴大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空間,提高中央對債務風險的防控能力。從國際經驗來看,無論是跨周期還是逆周期調節(jié),實現政策效果最優(yōu)的方式都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共同發(fā)力,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政策組合,并擴大政策空間。相較地方,中央擁有更強的債務風險防控和化債能力,可以有效降低我國整體債務風險。
在避開負債率和債務率的順周期效應方面,要實時觀察經濟運行的動態(tài)變化,高度關注政策在經濟上行和下行條件下產生的順周期效應。我們需要根據經濟運行的特征來選擇相應的政策基準,防范政策自帶風險的擴散。
在強化地方資產負債表管理方面,要更加關注對資產端的管理,提高有效資產的形成率、利用率。目前,我國還沒有真正構建起資產負債表管理框架,當前主要關注的是債務側,忽略了與債務關聯的資產端管理。
根據經濟效益、社會效益、生態(tài)效益等情況,資產可以被分為有效資產和無效資產。在不能產生現金流的情況下,能改善社會營商環(huán)境、增強經濟發(fā)展后勁,具有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生態(tài)效益的資產,也可被視為有效資產。對于有效資產,我們需要加強對其全生命周期核算,保障資產項目建設、運營維護支出需求,避免有效資產只能產生短期效應,而無法發(fā)揮中長期效果的情況。
此外,我國目前依然缺乏對多層次資產負債表的有效管理機制,導致地方政府難以合理利用資產、準確清理無效資產,造成資源配置和使用的浪費。具體來看,資產負債表管理大致分為三個層次:一是項目企業(yè)的資產負債表;二是平臺企業(yè)的資產負債表;三是地方政府的資產負債表。在此基礎上,未來,我國需要加快建立起一套完整、科學、有效的三層次地方資產負債表管理體系,提高政府償債能力和風控能力,為積極財政政策提質增效打下良好的管理基礎。
作者劉尚希系CF40成員、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,本文原文刊載于《中國財經報》,轉載自公眾號“財經策話”。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CF40及作者所在機構立場。
未收藏